专注酿好酒,尼雅传奇让中国葡萄酒流行起来
文章来源:糖酒快讯
文 / 罗玉婷
尼雅用中国风土,定义中国葡萄酒
今年春节,中国葡萄酒圈内刮起一阵风,从协会领导到普通酒商都发出了同样的呼吁:“让中国葡萄酒流行起来!”一语道出了整个行业的迫切期待和发展目标。
然而要让中国葡萄酒真流行起来,却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能实现的。从喊口号到实现蓝图,中间要走过一段很长的路。要解决从最基础的葡萄园、酿酒车间到最难构建的消费场景、消费文化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产区和企业在用自己的方式作答。时间回到去年,中信国安葡萄酒业(以下简称中葡)用一场新品发布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尼雅传奇,中葡精心打磨了十年的产品,以创新的酿造技术,既能体现产区的风土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口感偏好,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
十年坚守,中葡用对消费者的尊重和敬畏,换来了市场真实的支持。也让我们看到,唯有如此脚踏实地认真酿酒,才能让中国葡萄酒真正流行起来。
看得见的葡萄园 看不见的科研实力
众所周知,世界主要的葡萄酒产酒国有新旧世界之分,但中国作为葡萄酒产量和消费量均排名世界前十的国家,却无法在世界葡萄酒生产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自我认同上的尴尬,也影响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各大国际葡萄酒大赛上捧回最高奖项,国产葡萄酒自我定位、明确特色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于是,在众多业内人士的倡导下,“国产葡萄酒”变成“中国葡萄酒”,试图用指向性更加明确的“中国”二字,为这片广袤土地上酿造的葡萄酒明确身份和风格。
而构建这个宏大命题的第一步,是确立中国葡萄酒的边界和内涵。在更高的标准下,中国葡萄酒不仅要是本土品牌,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产区的风土特征,用高品质的产品勾画出中国各个产区的特色,让消费者通过舌尖味蕾就能徜徉不同产区的葡萄园。
新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被严重低估的葡萄酒产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赋予了新疆产区无与伦比的风土特色,除了形成多个独具特色的产区,在玛纳斯还诞生了国内首个葡萄酒生态小产区。多年来,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个人在新疆投资建设葡萄酒企业。
酿葡萄酒是一项需要保持耐心并长期投入的事,投资大,动辄十几二十年的回报周期,对企业实力要求很高。二十年的时间在其他行业足以让一个企业从初创到盛年,但在葡萄酒行业,二十年可能才开始进入状态。早在1998年,中葡落子新疆,在天山北麓下的玛纳斯县投资建厂,并在产区内开垦了玛河、天池、昌吉屯河三个生态葡萄园。二十多年过去,三个生态葡萄园中大多数葡萄步入壮年,茁壮繁茂,为酿造品质更高的产品提供了条件。
老树龄的葡萄树是中葡明面上的竞争优势,在看不见的地方,中葡投入了更多人力和物力。为了培育出更加能凸显产区风土的品种,酿造出独具特色的葡萄酒,中葡从2009年起与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教授团队合作,对玛纳斯小产区风土展开了十余年的深入研究合作。
段教授及公司技术团队在葡园工作
在段长青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中葡的酿酒技术团队得以科学分析地块、土壤、微气候等因素,引进优质品种,发展出更为科学和更贴近当地风土特色的培形和酿造工艺。
十多年来,中葡对玛纳斯产区的风土研究不断加深观察和分析,让中葡的酿酒技术团队充分了解不同葡萄品种与天山北麓产区风土的契合程度,赤霞珠、马瑟兰、霞多丽等品种,在玛纳斯成长出了独特的风格,赋予了产品别具一格的气质。中葡旗下品牌尼雅葡萄酒的负责人表示,尼雅葡萄酒用生长在玛纳斯小产区的葡萄酿造而成,具有强烈的典型风格:“我们希望消费者在品尝尼雅葡萄酒时,能够经由独特的风格,辨认出这是来自中国新疆的酒。”
采收前测定糖分以确定葡萄采收时间
尊重消费者 酿国人爱喝的酒
37岁的周先生在西南某高校任教,海外留学的经历让他习惯了喝葡萄酒。曾经他只喝进口葡萄酒,豪言要尝遍全世界的葡萄酒。而最近两年,他越来越多喝国产葡萄酒,转变的原因与尼雅葡萄酒有关。
2019年寒假的某一天,周先生收到一个快递,是他一个新疆的学生寄来的一箱尼雅葡萄酒。学生在微信里非常热情地推荐了自己家乡的葡萄酒,请“见多识广的老师品鉴。”
“我以前不喝国产酒,但盛情难却,就开了一瓶来喝,没想到颠覆了我对国产葡萄酒的原有认知,品质很不错。”周先生说:“尼雅葡萄酒喝起来不像欧洲的酒,也不像澳洲的酒,有自己的特色,配中餐很合适。”在去年尼雅传奇上市之后,他也下单买来品尝,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果香浓郁,柔和细腻,层次丰富,跟一些名庄酒比也不逊色。”
如今尼雅葡萄酒成了周先生复购酒水清单上的常客,他说:“尼雅天山、酿酒师系列性价比高,一般用来请朋友吃饭。尼雅传奇有大酒特质,重要的饭局我就会带它。”他还透露,在他的影响下,身边好些朋友也开始喝尼雅葡萄酒。
从尼雅开始,周先生愿意尝试更多的中国葡萄酒:“十多年过去了,应该换个眼光看中国葡萄酒,中国也有好葡萄酒。”
周先生是尼雅无数消费者的一个缩影,更多人选择喝尼雅葡萄酒没有特别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好喝”“顺口”。在尼雅京东旗舰店的上万条评论中,“口感好”“顺口易饮”是最常见的评价。在这些好评背后,是中葡对中国消费者喜好与需求的持续研究。
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本是一项基本功课,但遗憾的是国内很多葡萄酒企业却长期缺课。对消费者需求不关心、不了解,产区的优势和销区的需求对不上号,消费者自然不愿意为产品买单。而前几年,一些新世界国家的葡萄酒在中国火速流行起来,个别国家甚至专门研究过中国消费者的口感偏好,进行针对性研发,给国内葡萄酒企业上了一堂课,让他们意识到尊重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
中葡是较早开始研究消费者需求的葡萄酒企业,深入了解国人饮食习惯、口感偏好,多年来积累了庞大的数据。中葡和段长青教授的团队合作,将科研力量引入产品研发。段长青教授在研发过程中曾经表示,企业做产品研发不是搞科研,而是为了服务消费者,不应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研究消费者,提供给消费者符合期待的产品,不是培育消费者,而是适应消费者。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居民饮食差异大,对葡萄酒的偏好也有一定差异。但还是呈现一些共同点,中葡总结多年数据分析,得出消费者更偏爱果香浓郁、口感细腻、柔顺甜美、层次丰富的葡萄酒。
这些特点采用单一葡萄品种酿造往往很难全部顾及,于是在段长青教授团队的支持下,中葡创新混酿技术,用玛纳斯产区最具特色的五个品种——结构强劲又极具陈年潜力的赤霞珠,细腻精致的品丽珠,果香浓郁的马瑟兰,柔和甜美的美乐,复杂多变的小味儿多混合酿造,精心调配比例,寻找风土特色与消费者喜好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中葡十年磨一剑,经过上万次大数据分析实验,用五大品种混酿而成,尼雅传奇于2021年隆重上市。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魅力,在同质化严重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内,迅速脱颖而出。
尼雅传奇在风土与科技创新酿艺上打破了葡萄酒行业的边界,提升了葡萄酒的个性和品质,代表了中国葡萄酒的无限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尼雅传奇在市场层面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这意味着企业十年的投入,上百人的心血,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达到了高度,成为中国葡萄酒发展历程上一面新的旗帜。
文化寻根 守护中国葡萄酒起源
凸显风土特色、打造品质高度、重塑品牌价值、获得消费者认可是当前很多中国葡萄酒企业努力在做的事情,也是商业层面必须完成的环节。
然而酒是文化的产物,在商业考量之外,文化是绕不开的因素。尤其是葡萄酒,长期以来葡萄酒贴着“舶来品”的标签,在近二十年中市场和消费者受到的是西方葡萄酒文化的教育,“摇一摇、闻一闻”成了无论懂酒不懂酒的人都要进行的仪式化动作。
从深度品鉴葡萄酒的色香味来说,西方的葡萄酒普及教育没有错。但放到更大的环境中来看,西式的葡萄酒教育在中国的餐饮文化下,一直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另一方面,当中国葡萄酒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那么文化就是底层逻辑。摒弃对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盲从,从中国葡萄酒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中,去寻找到中国葡萄酒自己的故事,构建一套适合中国文化的葡萄酒文化体系。
历史上中国葡萄酒确然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尼雅古国,大量的佉卢文记载了当时葡萄酒的情况,可以说尼雅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乃至东方葡萄酒文明的发源地。《史记·大宛列传》还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足见2000多年前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已相当成熟,能够几十年不坏。
千年前的尼雅国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塞,旅人、商队往来不息,思想文化在此交融。彼时的大汉王朝,将西域纳入管理和保护,后世考古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将汉文化的影响推到更远的地方,进一步圈定了中国葡萄酒的自我发展史。
葡萄酒沿着丝绸之路东渐,兴于汉而盛于唐,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名句,佐证着中国葡萄酒独立于西方世界的起源与文化渊源。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复兴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种子。
拂去历史的尘埃,当年的尼雅古国成为了遗址,启发了中葡打造尼雅品牌的灵感和使命。尼雅葡萄酒,传承两千年深厚的葡萄酒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以品质卓越的尼雅产地生态葡萄酒重新书写中国当代葡萄酒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自信。
多年来,中葡立足尼雅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发掘。通过对尼雅的文化脉络的梳理,挖掘中国葡萄酒起源历史,并在今年专门推出讲述中国葡萄起源于尼雅的文化短片,让观众亲身感受尼雅文化的古老魅力,体会尼雅葡萄酒背后的深厚的文化,感受到中国葡萄酒悠久的历史。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葡萄酒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埋头种葡萄重头补课,从学习西方到探寻自己的风格,一路走到2022年,“中国葡萄酒”和“东方风格”已然呼之欲出,亟待有责任有实力的企业率先扛起大旗,先迈出构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自主体系的脚步,便会从者云集,行业齐心协力,以实际行动书写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底气。目前来看,中葡通过尼雅葡萄酒这张好牌,已经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